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CRM實踐。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的CRM實踐也是有一定差異的,那么,這些差異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CRM實踐資源利用傾向:人和技術
從中西方文化、制度等不同點,我們或許能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也就是西方企業往往比較注重技術或者制度,而東方企業比較注重人。就CRM實踐而言,人應該是第一位的,從這一點來看,相比于西方企業,東方企業則比較優勝。
西方的政治、文化環境向來比較“迷信技術”,或是用好一點的詞就是以技術為主導。美國動不動要對“伊拉克”動武,要用導彈來鏟除全世界的“恐怖分子”,無不是這種以技術為核心的戰略戰術。但這種重技術而輕視人的CRM實踐正是導致許多西方企業CRM實踐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西方企業比較喜歡用技術來解決問題,而不論這種解決方法會不會產生其他問題,產生了其他問題之后,他們還是喜歡找更高水平的技術來解決這個新出現的問題,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
而從我們中國文化和政治環境來看,幾乎都是以“人”為中心的,這就是中國企業從事CRM實踐的最重要的“文化特質”。 CRM實踐是否成功,可以說與人的關系是最密切的,因為客戶是人,人的關系最終還得由具有感情的人來做,而技術只是一個無形的東西,摸不到,也看不著。即使是再笨的人,叫他說讓客戶聽起來愉快的話,也比目前采用的所謂“機器語言復合技術”的“玩具式”應答機要有感情得多。有過西方生活經歷的人對西方大量的“木偶式的”呼叫中心服務都有“深惡痛絕”之感。而且,中國企業的錢袋子相對來說比較小,大量投入到技術有點花不起,而中國的人力資源卻是世界第一的,加上中國人的聰明好學,CRM實踐在企業內部的成功率必然會高得多。
所以,中國企業在從事CRM實踐的時候, 如果對已經到手的資源不用,而非要用“洋槍洋炮”來打蚊子的話,那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實踐途徑,只會導致“東施效顰”那種越描越丑的結果。加大員工的CRM培訓力度,通過關懷員工營造企業的客戶關懷文化這些“人”的手段,都是中國企業可以充分發揮的先天優勢,當然這里絲毫沒有貶低技術的意思,聰明的人用上有效的工具才會取得最佳的效果。
CRM實踐環境的客戶需求差異:價格和服務
凡是中國移民較多的地方,日用品的價格相對比較便宜,服務相對就差一點,這是西方國家的一個常見的現象,而歐美人生活區的現象卻恰恰相反。許多中國人做生意賺的利潤也比較低,而且賺錢也不如外國人厲害,了解到老外的巨額毛利真是有點驚訝。
只要仔細分析這個現象,就不難發現,這大致反映了現階段我們同歐美民族消費行為的差異,也就是價格和服務的重視程度區別。經過多年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社會中的客戶已經將產品和服務連在一起了,一個服務型社會的服務已經商品化,并被大量的消費和交換。而由于服務的“虛無特性”,對于一個比較重實際的、比較勤勞的中國人來說自然不是太實惠。所以,當前中國企業從事CRM實踐的時候,不能回避中國客戶比較重價格、輕服務的現實狀況。 我們盡管也一直提到如今是供大于求的時代,是重質量、重服務的時代,但要讓普通大眾改變這個思維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去驗證。
其實,這種現象對CRM實踐最根本的危害,就是它會導致企業從事CRM實踐的意愿減弱。由于客戶如果過分注重價格的話,那么 企業同客戶的關系好壞就會退為次要的地位。客戶不僅對企業的良好服務贊不絕口,而且又抵抗不了“價格低、服務次”的短期利益的誘惑,那么企業維持這么好的客戶關系是不是就要白費了?各種單純以價格作為競爭策略的經營行為不可避免會導致企業和客戶雙方都“急功近利”,而良好的客戶關系卻具有長期互利合作的特點,常言道:“好處”還在后頭,這恰恰就是CRM的精神實質。
但是這種現象本身并不能歸咎于客戶本身,這種“實物經濟”狹隘思維的產生有很強的時代背景。只要企業不斷努力向客戶灌輸服務的好處,承諾并保持長期一致的服務質量,并且將你的服務形象化、具體化,讓客戶對你的服務“看得見,摸得著”,相信客戶的覺悟也會不斷提高的,最終讓社會經濟進入一個良性的發展。
CRM實踐軟件資源差異:ERP和CRM
國外大中型企業多數已經具備ERP的內部管理能力,對他們來說當然只剩下要不要CRM軟件的問題了。不過,有了ERP,他們還必須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前后臺系統的整合。這對于大部分還不具備ERP能力的國內企業來說,確實與這個情形有很大的出入,企業內部還沒有什么核心系統當然也不存在什么特別的整合問題。這一個資源差異性導致中國企業從事CRM實踐時,在優化企業技術資源方面必然有其自身的特點,要與國外企業的做法完全一樣是不可能的。
因此, 在面對ERP和CRM軟件時,中國企業應該這樣選擇: 若企業的產品種類繁多,是一個生產型企業, 企業應先充實ERP軟件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對于這類企業,一個能準確記錄每筆交易,能按時按計劃生產的企業內部管理系統是CRM實踐的一個關鍵環節,在內部安頓以后,可以考慮優化直接面向客戶的業務領域。反之,對于一個傾向于服務的企業,若自己內部的管理效率還可以應付的話,則應先考慮前臺CRM軟件的應用,先“盡可能多地接訂單”,下一步再行解決內部運轉問題就是一個優先選項。
中國絕大部分企業現階段最需要其實那種集ERP、DRP(分銷資源計劃)、SCM(供應鏈管理)和CRM為一體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這種系統非常符合大多數中國企業還沒有實施ERP系統的狀況。俗話說,一張白紙,可以畫最美最好的圖畫。 ERP和CRM軟件的稱呼是同國外的技術發展過程密切相關的,現在到了互聯網時代,各種技術的發展正在打破這種界線。如果中國企業看得更遠一些,中國軟件業看得更準確、更現實一點,最好是一步到位,不必走國外軟件應用的老路,既沒有過多的整合痛苦,又解決了內外軟件資源的優化問題,這對中國企業的CRM實踐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
客戶關系的私有化程度
眾所周知,西方社會是一個高度個性化的社會,人與人之間保持的私人距離比較遠。在中國大街上朋友們勾肩搭背是常有的事,這種事發生在西方國家,十有八九是同性戀。即使是非常親密的關系,也無法做到我們中國人的“無話不談”的程度。也就是說東方人比較喜歡群體生活,西方人比較喜歡個體生活。
我們在這里暫且不去評論這些習慣的好與壞。但是至少在近期內,這種現象應用于企業的CRM實踐,卻會有一定的差別,即客戶關系私有化程度的高低。這種私人關系其實是一個“雙刃劍”:第一,企業希望員工同客戶能夠維持很好的私人關系,這樣客戶就可以通過員工同企業發生親密的關系,對客戶的各種需求就很好了解,大大提高了企業和客戶之間的溝通能力;第二,這種親密關系又會使企業失去客戶關系的控制權,多多少少會被員工所“要挾”,也比較難以管理。
那么這種較強的私人關系對中國企業的CRM實踐的影響如何呢?答案很明顯,就是將是企業的銷售人員根本就覺得CRM的理念是“夸夸其談”,毫無在中國土壤生根發芽的可能性。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情感關系占主導的銷售策略里,個人的“人腦”活動占有絕對的支配地位,而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員工協作、數據共享等“合作”成份。為什么我的關系要貢獻給公司?別人掌握了我的客戶關系,我今后怎么做生意?客戶也變得只認某個人,不認公司,這樣就很難稱為企業在管理客戶關系,倒不如說是員工在管理關系。這種文化現象對CRM實踐所起到的正面的或是負面的效果是中國企業在CRM實踐所要正視的。相比之下,西方企業的員工同客戶很難產生密切的私人關系,所以,企業能夠更大程度上控制這種關系,這不但對校正客戶關系所有權產生了積極作用,又對發展密切的客戶關系卻有負面作用。
上一篇:
客戶關系管理軟件市場前景展望下一篇:
如何開啟電子商務的客戶關系管理